Wednesday, February 11, 2015
是谁扼杀了孩子的创意?作者:洪兰教授
作家黄春明最近在《联合报》副刊上写了一篇短文,很有意思,看完大家就知道我们学生的创造力到哪里去了。
小明问爷爷:“猫头鹰的另一半呢?”爷爷问:“什么另一半?”小明说:“鹰头猫啊!”爷爷问:“哪有什么鹰头猫?不要胡思乱想。”
小明问爸爸:“有没有鹰头猫?”爸爸说:“哪有什么鹰头猫?”小明问:“那为什么有猫头鹰?”爸爸说:“去问你妈。”
小明问妈妈:“猫头鹰是不是有猫的头、老鹰的身体?”妈妈说:“对!”小明问:“那么剩下的老鹰的头、猫的身体呢?”妈妈说:“谁知道啊,这又不考,管它做什么?赶快去做功课。”
小明问老师:“有一天猫头鹰碰到鹰头猫……”老师说:“哪有鹰头猫!你脑子里净是这些东西,当老师的最怕你这种学生。唐诗背好了没有?等一下你先背。”
好学的创意未萌芽就被扼杀了
一个孩子的好奇心就这样被扼杀了。想一想,这是一个多么有创意的孩子:猫的头、鹰的身体组合成了“猫头鹰”,那么剩下鹰的头、猫的身体呢?如果他是工厂经理,这工厂一定不会有任何浪费,原料买来用一半,另外一半到哪里去了?马上追究。阿基师(台湾知名厨师)就懂得问:“你的主菜是鱼片,那鱼头、鱼骨到哪里去了?”
我常想,为什么功课好的人很少有创意?原来好学生的创意还未萌芽就被扼杀了。你听他妈妈说:“又不考,管它做什么?”在父母心中只有要考的才要念。难怪父母一听说12年中小学教育不考试,就跳起来说:“那孩子不念书了怎么办?摆明了念书是为考试,不考就不必念。”大人助长了孩子的这种思想,怎能怪孩子没有自主求知的好学精神。
老师更绝,威胁孩子——你要是再胡思乱想,等一下第一个叫你起来背。不但不鼓励,还要惩罚。在这种环境之下,孩子的想象力如何发展得起来?
考试时一定要照课本回答
2013年,有一位家长给我看她二女儿的考卷:“下列哪一种东西会长大?①桃树②小草③种子。”我一看傻眼了,它们都会长大呀!结果标准答案是②,因为课本上说“桃树会开花,小草会长大,种子会发芽”。你若以为这种题目是偶发事件,那就错了。1993年,我儿子回台湾念书,他的自然课考卷有一题:“‘天气很冷’这句话是:①观念②判断③推想。”
在我看来,这3个答案都可以,结果标准答案是①。孩子回家跟我哭诉说:“我看到路人都缩着脖子在发抖,我看到池塘的水都结冰,为什么我不可以判断今天的天气很冷?”我无言,只好跟他说:“好汉不吃眼前亏,你怎么想,放在肚子里,不要讲出来。考试时,你要按照老师说的,免得挨打。”
台湾的孩子都很聪明,挨打一次,学乖一次——识时务者为俊杰——马上就知道“我怎么想不重要,老师怎么想才重要”。
现在的问题是,一个孩子天生所具有的创造力与思考力,是否就这样一点一滴地流失了呢?
《风采。Feminine》杂志报道 * #读绘本学烘焙 (14-8-2014)
【Parenthood。亲子视界】
烤箱读书会是让孩子们根据绘本或图画书的主题,设计主要以烤箱烘焙的甜品或食物。小朋友们会在读书会开始前,一起学做烘培或料理,然后把成品放进烤箱。在等待的当儿,老师会与小朋友分享一本绘本或图画书。借着烤箱读书会,孩子们培养了分享、耐心与自信心的美德,也接触及掌握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更多的内容,可到大众书局、7-ELEVEN、myNews.com及各大书报摊购买第601期的《风采》杂志;或订阅电子版《风采》http://my.ookbee.com/info.aspx?mid=FEMININE
https://www.facebook.com/happylandpicturebookhouse
Thursday, November 27, 2014
Giving a little suprised for Qiqi!
哈,给热爱烘培的淇淇一个小惊喜!每一次她都很原意充当我的《烤箱读书会》的小助理,很安慰地说她每次都会很认真地学习,虽然有时会挨骂但是单纯的她都会很乐观的态度来看待。# 感恩地说。她还不时地跟我们说;长大后我要当厨师,我要教小朋友做蛋糕! 当她看见自己出现在风采杂志时惊讶表情时我就觉得她特别有趣可爱!哈~
自从有了第二间幼儿园和成立烤箱读书会后,日子过得很充实,也没有时间去写部落和上传孩子的童年点点滴滴。说出来真的很对不起孩子吖~刚好朋友的要约,我也给自己设定一下时间为孩子写这个食谱专栏,目的就是要让孩子可以分享他们做烘培和料理的态度和热忱。当然,我们又可以分享食谱和做法好让其他朋友在家也可以和孩子们来个《亲子厨房乐记》。丽香共勉之~
#给孩子的童年礼物 #亲子食谱记录 #FeminineMagazine #SharingIsCaring
www.happyfamilyeu@blogspot.com
Wednesday, May 7, 2014
主動學習廣泛閱讀青春要留白 (妈妈阅读系列)
洪蘭教授
拚命逼孩子補習、學才藝、熬夜念書,對孩子好嗎?最新的腦科學研究發現,引導孩子主動學習才有效果,白天把孩子腦袋塞太滿,晚上又熬夜,學習效果會很差,反而得不償失。
由國科會與聯合報、公共電視、科學人雜誌、中廣公司、News98合辦、中央大學理學院科學教育中心承辦的「2006展望演講春季系列-觀察與認知:心靈‧生物‧地球‧宇宙」,第二場由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主講「教養的迷思——腦、認知與教育」,不但座無虛席,連走道都站滿聽眾。
讓孩子多接觸 可別過頭
洪蘭指出,小孩在母親肚子裡,每分鐘長25萬個神經細胞,出生時,大腦裡有1兆個神經細胞;出生後大腦會修剪神經細胞,沒跟其他神經細胞連結的,就會被修剪掉,常用的神經連結變得比較粗,這種「長神經連結」的過程,與後天經驗有關。
要使神經緊密連結,就要讓孩子多接觸各種事物,洪蘭表示,和同年齡玩伴一起遊戲,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因為什麼都可以玩,可發展想像力;而且會培養人際關係與領袖魅力。
可是「多接觸」也不能做過頭,洪蘭說,有個媽媽嚴格規定孩子玩這個遊戲幾分鐘,時間到就必須玩不同遊戲,這樣孩子當然不肯;她強調「孩子不能照書養」,要讓孩子快樂,才是對的方式。
有種晶片會不斷給嬰兒放音樂、看走馬燈,一直轉不停,藉以安撫小孩,但孩子聽久了會哭,因為受不了;洪蘭指出,不能讓孩子一直接受東西,要有空白,才能思考,「青春一定要留白」。
引發學習動機 事半功倍
洪蘭表示,孩子學習一定要「主動學習」才有用,有個實驗是讓猴子用手指頭撥動輪盤,就會掉下食物,結果發現猴子大腦中控制手指運動的部位變大;但若是聽到聲音要用指頭按鍵,猴子只是被動表示「我聽到什麼」,而非主動要做,大腦就沒變化。
老鼠實驗也得到類似結果,洪蘭強調,許多孩子上學都是被動,會很痛苦,家長應設法把學習動機引出來,孩子自己會去做很多事,「想學,沒環境都會偷著學;不想學,李遠哲來教化學都沒用」。
睡飽飽精神好 表現也好
睡眠也是學習的重要步驟,洪蘭指出,睡眠時腦中會分泌重要神經傳導物質,包括:生長激素、血清張素、正腎上腺素等,血清張素濃度與記憶有很大關係,生長激素除會讓小孩子長大外,也會修補大人的身體細胞損傷,因此「該睡就要睡」。
洪蘭表示,研究發現睡飽覺醒來後是心智警覺的高峰,若不睡覺,頭懸梁、錐刺股都沒用,因為讀的東西沒進入大腦變成長期記憶;以色列有個實驗是叫士兵分三組背生字,然後一組睡覺、一組睡覺但不准作夢(就是從腦波發現要作夢時就給予刺激)、一組去夜行軍不准睡,結果睡覺那組表現最好,睡覺但不准作夢那組最差,顯示作夢是必要的。
洪蘭說,作夢是把白天發生的事情重新整理,去蕪存菁,有個實驗是在鳥學唱歌時,不准牠作夢,結果鳥一定學不會唱歌;嬰兒有時白天玩太久,晚上睡不好,會哭鬧,也是因為資訊太多,來不及整理。
培養閱讀習慣 知識在握
還有一項對學習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廣泛閱讀,洪蘭指出,要具備背景知識,學習才會輕鬆,像福爾摩斯之所以推理精準,憑藉的是豐厚的背景知識;又如擺一盤下一半的西洋棋,一般人看過排不出來,但西洋棋大師可以,因為有規則可循,也就是有背景知識做後盾。
「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洪蘭表示,孩子聽別人講話,就會跟著講,但沒人教他閱讀,他就是文盲,因為文字發明才5000年,在人類歷史上太短,沒辦法成為基因的一部分;一定要從小培養閱讀習慣,才能打開人類知識的大門。
學習時還要避免干擾,洪蘭指出,學習字形或字音,是先放在「工作記憶」,等到知道意義了,才會放到「長期記憶」;工作記憶只有7±2個位置,所以若剛問到電話號碼要打,有人跟你講話,號碼就忘了,因為被語音擠掉了。因此小孩念書時,不要在旁看電視或聊天。
兩性天生不同 各擅勝場
坊間流傳一些「多用左手,才能開發右腦」的說法,洪蘭說這都是錯的,有個實驗讓猴子動不同手指,找出大腦中控制5根手指的部位;然後將中指截肢,發現原本控制中指的地方,會被控制食指和無名指的地方瓜分掉。這表示大腦會隨著外界而改變,左腦、右腦都會用到,不會成為冗員,不需要多用不習慣的手或眼來開發。
男女生的教養方法也應該不一樣,洪蘭表示,過去以為男生玩汽車、皮球,女生玩洋娃娃是社會制約,然而實驗發現,公猴也是玩汽車、皮球,而母猴也愛玩洋娃娃;另外15歲的女生心情不好會跟別人說,因為控制負面情緒的杏仁核會和語言中心連結起來,男生卻不會跟別人說,往往一個人生悶氣。她說男女天生就不一樣,兩性平等不是去做對方的工作,應該是做自己擅長的工作,但有同樣機會和薪水。
洪蘭:每個孩子都是有用的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雖然年過半百,仍熱情洋溢、馬不停蹄地到處演講,向老師、家長宣導正確的教育觀念。
洪蘭從台大法律系畢業後就赴美留學,取得河濱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學位。她先生是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曾志朗,兩人個性完全相反,洪蘭嚴謹、準時,曾志朗隨意、隨興;但彼此對教育的理念卻很接近,都主張孩子應廣泛閱讀,建立學習能力,而非重複練習,一味追求考試成績。
洪蘭強調「孩子進入社會時的知識還沒發明」,例如現在最流行的奈米,許多研究奈米的學者在大學念書時,這個名詞根本還沒出現;她說孩子需要的是「寬廣的背景知識」,長大才有學習新知識的能力,背太多只會造就「兩腳書櫃」,反而不會思考。
洪蘭認為家長的觀念一定要改變,就是「每個孩子都是有用的」,現在多元化社會,不一定要功課好才有成就,只要有一技之長,賣紅豆餅也能賺大錢;但孩子一定要能「正確表達自己意思」,所以必須多閱讀,讓自己肚子裡有東西,而且要多參加課外活動,學習生活的能力。
考試方式和老師教學是另一個重要關鍵,洪蘭說,考試引導教學,基測加考作文就是最好的例子,作文是重要表達能力,但之前大家都不好好學;老師則要宏觀,要教學生理解,不能只教公式,這樣學生只會「叫一下才動一下」,脫離教育本意。
洪蘭強調「知識是相通的」,她舉例說,兒子以前讀美國學校,有個老師叫學生把可樂罐剪開,重新設計形狀,要裝一樣多的水,但材料得減少;後來兒子告訴她,圓柱型不會最節省材料,但可節省搬運費,因為不像方形容易碰撞破損,她認為「教學就應像這個樣子」。
Monday, October 28, 2013
What kids learn when baking & cooking
What kids learn when baking & cooking:
1)They learn that reading has purpose and that maths has practical applications, as they follow instructions and weigh out ingredients.
2)They learn to take precautions, wearing aprons and making sure the cake doesn’t stick to the tin.
3)They learn through domestic science that heat is a catalyst and matter can change state.
4)They learn team work and to take turns, as one person holds and the other stirs.
5)They learn to think for themselves,have an opinion and take risks. Who says you can’t add marshmallows if you want to?
6)They learn the art of patience.
7)They learn the application of fractions and fair shares.
And that good things do come to those who wait.
1)They learn that reading has purpose and that maths has practical applications, as they follow instructions and weigh out ingredients.
2)They learn to take precautions, wearing aprons and making sure the cake doesn’t stick to the tin.
3)They learn through domestic science that heat is a catalyst and matter can change state.
4)They learn team work and to take turns, as one person holds and the other stirs.
5)They learn to think for themselves,have an opinion and take risks. Who says you can’t add marshmallows if you want to?
6)They learn the art of patience.
7)They learn the application of fractions and fair shares.
And that good things do come to those who wait.
Monday, October 21, 2013
向芬兰教育学习从,厨房开始
在芬蘭,教養及孩子的學習都會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廚房就是最佳場域之一,曾帶孩子旅居芬蘭的台灣媽媽,也從他們的「廚房教養觀」中收穫多多。
2013-09-26 親子天下寶寶季刊 3期 文/劉豫鳳
文∣劉豫鳳(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博士,曾任幼兒園教師、耕莘專校幼保科專任講師)
台灣的媽媽聽到要讓幼兒進廚房,多數的聯想是:「好危險」、「來幫倒忙」。但是芬蘭的廚房卻歡迎家庭的所有成員,常見父母與孩子一起進行廚房的工作;而許多孩子需要培養的能力,也可以在這裡產生。我帶著孩子旅居芬蘭一年,當時她不到兩歲。為了節省生活開銷,我們必須天天開伙,我索性帶著女兒進廚房,運用自身幼教專業,透過讓她參與廚房的「工作」,讓廚房成為幫助她發展的場域。
芬蘭的料理很適合進行「廚房教養」,因為當地料理的最大特色就是「簡單」,除了食材的選擇多是未經加工的食物;在烹調方式上,也少有所謂的大火快炒或高溫油炸。我曾去一位芬蘭的朋友家作客,沙拉一端上來,就是很簡單的蔬果,加點鹽、橄欖油就能入口。我在台灣吃慣了「重」口味的沙拉,如此清淡的沙拉倒是第一次見到,不料味道卻也鮮甜,極簡的調味反倒凸顯了鮮蔬本身的美味。
因為極簡,芬蘭料理可以在家庭中經常實施,沒有過多繁複的步驟和加工,也適合與幼兒一起製作。
進廚房前,先做好準備讓孩子
進廚房之前,芬蘭家長會先提醒孩子該注意的事項,若能再安排好活動的順序,除了可減少孩子下廚過程中的混亂,更能提升親子互動的品質。可依以下六步驟開始進行:
1. 布置環境:先移除廚房裡過度危險的物品,並做好避免髒汙的準備。
2. 進行說明:在廚房外(避免孩子分心)簡單說明步驟與操作規範。
3. 共同預備:與孩子一起洗手、準備墊腳的椅子、穿上圍兜或舊衣。
4. 主動示範:家長示範動作,接著再由孩子動手。
5. 檢討回顧:完成之後與孩子回顧剛才進行的流程,討論可改進的地方。
6. 成果分享:與孩子及家人分享完成的餐點。
小小動作,有助幼兒發展
讓小小孩參與廚房的工作,對他們的發展也有著重要影響:
●小肌肉的操作能力:排列食材或是灑的動作,鍛鍊的是孩子小肌肉的操作能力,有助於提升孩子握筆與寫字等精細動作的發展。
●手眼協調:透過攪拌與切片的動作,同時使用雙手與眼睛,對手眼協調發展有一定的助益。
●專注能力:孩子在爐子上攪拌果醬時,為了避免燒焦且須小心火的使用,可培養他的專注能力。
爸媽有好態度,孩子學更多
在進行親子料理的過程中,家長必須擁有三個正向態度:
●教導孩子與環境中的危險相處:以瓦斯爐的使用為例,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成人將環境中與火相關的經驗移除,孩子沒機會學習如何保護自己。往後接近火,孩子就在不清楚、沒經驗的狀況中,造成燙傷。
●欣賞孩子努力的過程:在製作過程中難免出現排列、攪拌不均的情形,成人不需要強調孩子成品的「成果」,而該針對孩子願意嘗試、努力的動機給予鼓勵。
●邀請孩子一起善後:既然邀請孩子進廚房,就不要怕孩子弄髒環境。在一定的規範之下,讓孩子有機會嘗試,但在活動結束後,與他們一起收拾,以培養負責的態度。
Thursday, September 26, 2013
Subscribe to:
Posts (Atom)